归纳一下编码器信号端损坏的原因,基本有如下几种:
1. 接错线.
2. 静电.
3. 浪涌电压击坏.
4. 雷击感应击坏.
针对第1、第2种,用户较容易理解,而对于第3、第4 种,很多用户不了解,主要是不了解怎么会有浪涌电压的,以及编码器在室内使用,已经做了“防雷”了,怎么还会损坏?
浪涌电压,是指在突变的电磁场变化条件下,信号电缆瞬间感应到较大的突变电压,尤其是编码器信号两端较长电缆(大于10米),好比是多了一根长天线。而这种突变的电磁场,往往是由于大电机的启动、信号电缆线离动力线过近、雷击大电流通过避雷针入地、或通过金属构件经过室内流入接地端,因法拉第电流感应原理而对于空间产生瞬间电磁场变化,这种电磁场变化又会通过编码器电缆感应到信号两端,获得浪涌电压。如果接地不规范,或者编码器电缆不专业,这种浪涌的可能性就更大。这种浪涌电压往往在很短的时间获得较高的电压值,这个电压值如大于编码器的信号端电压限值(如编码器的SSI信号只有5V左右),瞬间击穿编码器信号端口,或接收端口。所以,即使编码器在室内使用,有时也需要考虑加装浪涌保护器。在有些场合下,编码器浪涌保护器也称为防雷器,很多用户以为已经有了避雷针,已经有了电源系统的防雷,而忽视了编码器信号端的防浪涌和防雷。
编码器浪涌保护器,就是加装在编码器信号两端的电气保护电路,其通过三级电路配合保护,以小于1纳秒的时间反应,用TVS管限制电缆回路电压值的升高,以热敏电阻阻抗突增而限制电流,以气体放电管因高压而导通,向地线释放大电流能量等三级保护措施,来确保连接的后续设备不被损坏。要使编码器浪涌保护器应用有效,关键是保护电路离被保护设备要近,反应要够快(小于1纳秒),能量要分配,并接地要好,而将能量引向大地。以上这些,又不能影响编码器的信号转输质量。
根据以往的经验,绝对值编码器并行输出型由于信号线缆较多,较容易损坏,而晶体管输出型(PNP或NPN)又较推挽式更加容易损坏。对此,我们以为并行信号(尤其是集电极开路型)是不适合长距离传输的。而总线输出型(如Profibus-DP),接收端又比编码器端容易损坏,总线型连接,其连接电缆长度是叠加的,对于接收端,“天线”效应更大。而绝对值编码器同步串联SSI信号,往往因为响应速度同步性问题,而无法加装浪涌保护器,因为SSI 的时钟信号与数据信号的同步要求是小于1微秒,而在较长电缆再加防雷器的情况下,因信号来回延迟时间差,而无法满足小于1微秒的同步要求。目前,在我公司出品的绝对值编码器信号端口,大部分(如不涉及响应速度的)已经加装了保护措施,而在绝对值编码器信号中,Canopen、RS485信号和4—20mA信号的防浪涌、防雷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,有较多的浪涌保护器面市,只是4—20mA信号引入防雷器后,因接地的要求,地线上的杂波也较容易干扰到信号,而带来使用上的矛盾。
| |||
| |||
| |||
| |||
| |||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