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在S7的帮助中知道,定义了字符串string[4]=AB, 写入了两个字符AB, 第一个字节应为最大字符长度4,第2个字节应为当前字符长度2,第3、4个字节是字符A和B。.但是我在变量表监视,第2个字节为0。这是怎么回事?
回答:
未尽:这个问题大家可能有误解!BYTE0,byte1这两个字节不是由系统管理的,而是由写入者管理的。写入者通过BYTE0告诉系统或读取者,这个变量需要多大的存储空间(这个字最长是多少),通过BYTE1字节告诉别人,我当前给你看的是几个字符(多长)。这样做的意义是,大大的提高读取的效率(也能据此判断正确与否),这就像老师讲课时常常让我们翻到多少多少页,否则我们从第一页翻起,翻到一本书结束,这堂课基本上就在翻书了。写入者告诉别人当前是多长,读取者多相应长度就OK了,即省时间又可避免后面的无效字符干扰。
Zane:字符串如果是定义了初始值的话,最大长度及当前长度在定义时系统会自动生成,见廖老师的贴图。
回答:
我找到字符串前两个字节需要由写入者管理的官方证据了。在线帮助中搜索“复杂数据类型”,双击其中的STRING,显示“数据类型STRING的格式”,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和程序:
必须在初次使用之前,由用户初始化数据类型STRING的动态本地数据;例如,使用STL顺序形式:
LAR1 P#local_string_var // Local_string_var在VAR_TEMP中声明为STRING[200]
L 200 // 输入如上指定的STRING长度
T LB [AR1, P#0.0] // 在字符串的最大长度字节中
L 5 // 字符串的实际长度
T LB [AR1, P#1.0] // 输入字符串的实际长度
看来的确不是用户用变量表在定义的字符串地址区中增、减字符后,操作系统就自动管理字符串的前两个字节。但是有两种情况可能是例外:
1. 定义字符串和它的初始字符时(见我提供的图)。
2. 如zane版主所说,执行了字符串操作的相关功能块之后,生成了新的字符串或改变了字符串的内容时。
| |||
| |||
| |||
| |||
| |||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